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是否还有人愿意去传统图书馆读书看报?传统图书馆是否还是大家记忆中的模样?与网红书店相比,传统图书馆还有哪些可以提升的空间?本报记者走访多家区域图书馆,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采访。
周末亲子“欢乐颂”
(相关资料图)
“汉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它不仅造型精美,在制作工艺、穿着礼仪等方面也有很多讲究,于细微处蕴藏传统文化……”老师娓娓道来,小听众们听得入神。日前,北辰区图书馆举办汉服体验活动,30多名小朋友和家长跟随图书馆的文化讲师走近华夏衣冠,体验传统服饰的风韵。
家住北辰区果园新村街的陈菁和女儿都是北辰区图书馆的“铁粉儿”。每次上线新活动,陈菁都要秒杀报名,线上线下、馆内馆外的活动,她都不愿错过。“图书馆离家很近,几乎每个周末都带孩子来。这里的活动太丰富了,绘本阅读、手工课堂、知识竞赛、主题展览……所有活动都是免费的。”陈菁说。
“2019年,我们从原来的旧馆址搬到了现在的地点,当时没有这么多活动,微信公众号粉丝量仅7000多人。如今我们有13个品牌活动,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粉丝量超过了3万人,微信公众号在全区党政机关新媒体排行榜上始终靠前。”北辰区图书馆党支部宣传委员黄尤精说。
遇上“闭关”达人
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保温杯、一摞学习资料,戴上耳机坐在自习室里,暂时与世界“隔绝”,图书馆成了年轻人高效学习的地方。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西青区杨柳青镇的西青区图书馆。刚走进二楼的图书外借区,便能感受到浓浓的学习氛围。很多年轻人早早就来到这里自习。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夏女士正在翻阅厚厚的专业书籍,她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已经工作多年,但仍不断充电学习,只要时间允许,她都会到图书馆自习。
“这里上网方便,环境也很安静,学习效率高,仿佛回到了大学校园。”夏女士坦言,虽然与医学相关的专业书籍,特别是比较前沿的资讯并不算多,但她还是将图书馆作为学习充电的首选。
图书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可容纳150人的图书外借区几乎每天都坐满一半。赶上高校假期或是各种考试前夕,几乎座无虚席。一楼是儿童区,二、三楼是成人区。工作日和周末的区别很明显,周一到周五来自习的年轻人居多,还有部分爱好读报的老年人。到了周末,一楼最热闹,都是大人带着孩子来,走廊里都坐满了小朋友。
“到了寒暑假,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这里写作业、看书。图书每1至2个月更新,学校要求的阅读书目借阅量最大,其次是儿童文学类。很多孩子一坐就是一整天,中午可以叫外卖,馆内有指定的用餐区域。家长觉得图书馆学习氛围好,孩子放在这也安全放心。”西青区图书馆馆长李殿娥说。
一抹书香飘宅前
近日,记者来到了位于西青区张家窝镇四季花城社区的“青阅书苑”城市书房。在书房门口的制证机上,用身份证自助办理了一张天津图书馆读者证,凭证刷卡进入书房,浓浓书香扑面而来。书房二楼是独立的自习空间,以及周末供社区居民开展亲子阅读“花城读书会”的场地;三楼是图书阅览区和小型自习区,虽然面积不大,但Wi-Fi覆盖、充电设施齐全,一大早便有多名商务人士在这里办公。
住在附近的陈晨已经连续两个月来“打卡”了。“从家骑车过来不到10分钟。以前居家办公都是去收费的自习室,一个月开销不小,环境还不如这里舒适。”陈晨告诉记者,为了备考、工作两不误,她每天从早上8时到下午6时30分都会在这里度过。
距离四季花城不到3公里的民盛里社区,也有一间深受周边居民喜爱的城市书房。走进这间24小时书房,宽敞明亮的复式结构让人眼前一亮。一层的圆形书架错落摆放,周边穿插摆放着沙发、皮质座椅,以及供儿童阅读的舒适地垫,像漫步在书店中一样,随意挑选书籍便可坐下阅读。二楼是摆满图书的宽大书架和一排排长方形书桌,供人们书写、办公。
记者在这里碰到了一位身穿骑手服的外卖小哥。他告诉记者,经常在周围送餐,不忙的时候就来这看书,休息一下,“最爱看小说,尤其是网上比较火的小说。平时都是用手机听,偶尔看看纸质书,感觉不错。”
自2019年起,西青区启动建设“青阅书苑”城市书房,在商业聚集区、景点景区、休闲广场、社区周边等人员聚集区域,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城市书房阅读空间。8个城市书房全部安装了自助借阅机、智能灯光、三维门禁系统和大数据借阅系统等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设备。
精武镇文化公园城市书房设在大学城内,总面积700多平方米;西营门街城市书房集亲子教育、社区服务于一体;杨柳青古镇景区城市书房着重文旅融合,智能化、高颜值成了一道风景……
“市、区图书馆和8个城市书房实现了三级通借通还无缝对接,读者从市内任何支持通借通还的图书馆借书,都可以在城市书房还书。我们还将通过读书会等活动宣传推广城市书房,让群众在家门口获得舒适的阅读体验。”西青区文旅局公共服务科负责人于建玮说。
让家门口的图书馆更贴心
近年来,为丰富辖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市不少区图书馆依托其在街道设立的分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便民阅读活动,被称为“身边的图书馆”。但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有些居民嫌图书尤其是畅销书更新慢,还有些人觉得其开放时间有限。“很多年没去图书馆了,更别提在图书馆借阅书了。平时想看书都是靠网购,或者等孩子下课时在附近书店看看,环境优雅,还能坐下喝杯咖啡。”市民林女士说,“其实家门口就有一个图书馆,但开放时间恰好和我们上班时间一致,听说那里周末活动不少、挺热闹的,但也怕人太多没地方坐,更别说在里面阅读、喝饮料了。”市民东女士则表示,平时上班用眼多,闲下来想了解畅销书时便选择听书的形式:“听书不费眼,还能边听边干些别的。去图书馆多是带孩子去看些经典著作,也担心图书馆无法提供当下前沿的刊物或畅销小说。”
“我们结合实际、依托区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正通过各类阅读推广活动和提升服务手段,开门办馆,主动把书‘送出来’,不断降低读者阅读门槛,让居民加入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行列中来,提高了区图书馆和街道分馆的利用率。”南开区图书馆馆长赵猛向记者介绍。一般一本新书从书店采购、批量入库、分编到上架需要一段时间,为了让读者第一时间看到新书尤其是畅销书,南开区图书馆与书店合作开展“您读书·我买单”的新型借阅模式,读者经申请成为南开区图书馆“阅读推广大使”后,若在图书馆没有借到想借的书,可以在海光寺图书城直接借阅,看完后再把该书还到图书馆或书店的指定书架,由图书馆和书店结算,将此书买下作为馆藏图书。“这样相当于把书店变成图书馆的一个‘外借部’,读者每次借阅图书都可以免费拿到新书。”赵猛说。此外,南开区图书馆还定期和书店到社区提供便民服务,各带部分新书包括畅销书,供居民购买或现场借阅。
“在我们书斋,读者可以看书、喝咖啡、欣赏城市风景、参加各类展览和文化活动。”目前全国最高的阅读空间──位于257米高空的天塔书斋·知道吧工作人员小王介绍说,自2020年建成以来,该书斋已吸引超20万人次到访。
据了解,河西区自2017年起积极推进“阅读新空间”西岸书斋建设,在全区打造立足河西、面向社会,延时开放、自助服务,专业管理、志愿参与的高品位阅读服务载体,西岸书斋进入风景区以及写字楼、购物中心等商业体,成为游客和年轻人喜爱的打卡地。
专家
建议
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副教授肖雪、天津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牛书东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能力、引导市民利用图书馆的习惯等角度,提出了提高公共图书馆资源利用率的对策。
图书馆需持续增强其便捷性。肖雪建议,可继续推进24小时自助借阅机进地铁,并扩展到公交的起始站和终点站,建设24小时智慧书房,在更多公共场所提供图书馆扫码即阅、扫码即听服务,开展面向社会、深入社区、深入农村的延伸服务活动。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认识图书馆。“我看到有视频平台、短视频社交软件上的上传者分享‘在图书馆发现的宝藏资源’,受到用户好评,其实就是对图书馆某方面优质、免费资源的推荐,这也启示图书馆应更积极拥抱新媒体,开展资源与服务的宣传推广。”肖雪说。
“图书馆还是创新创造的空间。”肖雪说,有些图书馆有创客空间,设有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机、VR互动以及面向儿童的新兴科技产品等,这对培养创新意识十分重要。有些图书馆把非遗传承人和图书馆资源进行结合,对13岁至18岁的青少年很有吸引力。此外,图书馆还可为人们交流、放松和进行与其兴趣相关活动提供社交空间。
图书馆资源建设需进一步加强。“除了文献资源外,空间也是图书馆的重要资源之一。”牛书东说,图书馆除了基本借阅功能外,其丰富的馆藏优势、良好的学习环境、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也决定了图书馆是打造学习型社会的极佳场所,“人们之所以喜欢到图书馆学习,恰恰是被其浓郁的读书氛围所吸引。”
图书馆也可以形成特色服务品牌。肖雪举例说,和平区图书馆打造形成“和平读书节”“文化阅读之旅”“读书漫画大赛”等多个阅读活动品牌;每年两会期间,天津图书馆打造智库服务,通过信息支持和保障,助力代表委员参政议政;泰达图书馆档案馆对周边企业园区开展专题性信息服务,推出知识服务类电子刊──“泰达视野”,追踪并全面解析热点主题;元宇宙、ChatGPT等新概念刚出来时,图书馆工作人员马上从国内外各种渠道搜集相应文献资料和发展动态,从国内外重点企业产业发展状况、应用场景、产业布局等角度进行详细梳理……这些都有助于图书馆形成特色服务品牌。
牛书东说,公共图书馆要想获得更多受众,还要更多地“走出去”,比如可以与中小学、青少年宫、活动中心等建立长期合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文化展览、科普讲座等活动,给不同年龄孩子推荐“书单”,让孩子逐渐爱上阅读。借助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资源的共建共享,让人们在“无门槛”的公共图书馆实现终身学习的愿望。
环境好活动好服务好
让你爱上阅读
“确实没想到家门口的图书馆环境这么好!”4月15日,红桥区图书馆举行“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家住丁字沽一号路的李梅梅带着4岁的女儿第一次走进这座图书馆,没想到,这里跟自己儿时记忆中的图书馆大不一样。
“说实话,大学毕业后就很少再进图书馆了,偶尔会带孩子去书店看看书。记忆中,这样的传统图书馆地方不大,灯光不亮,书籍不新。没想到,这次的体验完全不一样。这里不仅环境一流,想看的书基本都有。特别是儿童阅览区,色彩明亮的设计,加上内容丰富的儿童绘本,让我和孩子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李梅梅说,“阅读习惯需要从小培养,以后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带孩子来这里看书。”
作为在图书馆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红桥区图书馆负责人路巍对李梅梅的说法感同身受。
“以前的图书馆馆舍较为老旧,藏书量也较少,最少时我们的年借阅量仅为5万余册,当时到馆的读者有六成都只是借阅图书。2015年搬入新馆后,由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吸引了一大批新读者来馆借阅、自习。2019年全年借阅量从当初的8万多册发展到50余万册,到馆读者人数也从原先的5万多人次到了现在的49万人次之多。近两年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人次有所减少,但自从重新开放以来,读者又都恢复了以往的热情,借阅量也在逐渐增高。”路巍说。
走进红桥区图书馆,这座地上五层地下一层的建筑中,设有图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室、少儿图书借阅室、电子阅览室、自习室、活动室、报告厅、资料室、基藏书库等服务空间,并结合馆藏特点和公众需要,设置了古籍典阅室、地方文献图书室、美术资料室、音乐图书馆、旧报阅览室、视障读者阅览室、连环画阅览室等特色藏书与服务空间。
记者在现场看到,各个对外开放的借阅室、阅览室中,前来借书、看书的人,实为不少。如今,每到周末,这样的场景都会发生在百姓家门口的图书馆里。“这些年,百姓借书、看书的热情越来越高,对图书馆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在路巍看来,除了硬件条件的大幅提升外,也得益于各区图书馆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一系列人性化的服务。
“通过这幅图片大家能看出是哪首诗词吗?”这是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红桥区图书馆在线上举行的一场“诗意中国年”答题竞猜活动,活动的最后,图书馆为在线读者讲解、推荐了一系列有关中国诗词的好书。路巍告诉记者,今年春节以来,来自线上、线下的读书活动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通过对读者的走访以及问卷调查,我们不断丰富阅读推广活动的形式及内容,从最初的‘御河讲坛’‘好书伴我成长’两个品牌活动发展为现在的17个品牌活动,内容涵盖中老年、少儿、幼儿、青年、妇女等多个不同群体。举办这些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全民阅读习惯,让大家一起感受阅读之美。”
如今,以活动为引领,吸引更多读者爱上阅读,已成为各区图书馆的共识。
在北辰区图书馆,“小手拉大手”亲子阅读、“天音古韵”经典诵读、“八斗才”知识竞赛、“第25小时”图书推荐、“育苗养心”手作课堂等特色品牌,有效提升了全民阅读广度深度。同时,开展“弘扬时代新风共建网络文明”北辰好网民故事汇活动,征集故事100余个,50余万网友云端打卡点赞,引领“多读书、好读书、善读书”文明风气。
在西青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利用阅读空间,策划开展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每年线上线下达十余个系列、有数百次之多,基本做到了周周有小型读书活动,月月有主题活动,年年有品牌活动。如连续12年举办了“书香飘万家幸福新西青”农家书屋、文化书屋读书系列;连续8年举办的“古柳讲坛”文化公益讲座和“古柳灯谜会”等。
同时,各区图书馆也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品质,为读者送去更好的阅读体验。
在河西区,图书馆运用需求反馈机制,通过科学调研、大数据精准分析、提供“全民阅读文化菜单”对位供给,针对阅读服务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等,实时掌握不同群体需求,实现阅读新空间管理模式上的创新。
在南开区,为了方便读者借阅图书,参与阅读,享受阅读,图书馆依托“您读书·我买单”阅读“零距离、面对面、心贴心”等活动,送阅读进基层,做读者“贴心人”,还积极推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阅读,强调“内容为王”,通过网站、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整合万方期刊论文数据库,超星汇雅、中文在线、畅想之星等电子书,国图共享工程资源数据库、自建数据库等各类数字资源库近50T数字资源。目前,馆内各类数字资源年访问量约160万次。
“总分馆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红桥区已建成9个街道分馆,实现全域街道全覆盖,并与弗莱格书店合作,在商务楼宇中建立特色分馆。建成87个社区服务点,社区覆盖率达80%以上。街道分馆同样安装了自助借阅、数字阅读等设备,为阅读提供便利。我们的图书馆实行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全年无假日免费开放,欢迎更多百姓前来阅读,爱上阅读。”路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