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 
4种驱动孩子学习的方式,虽然管用,但最好少用

时间:2023-06-14 10:37:51    来源:墨仔妈妈育儿

4种驱动孩子学习的方式,虽然管用,但最好少用

董宇辉在《开讲啦》节目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你知道高三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吗?不是英语怎么学,是老师,我为什么要学习?”

听到这段话时,我很震惊,想起最近接触的几个幼小衔接的案例,孩子们也是这样灵魂发问家长的:我为什么要写字?我为什么要学拼音?为什么我以前都不用学,现在却要学?


(资料图片)

不同的年龄段,有着相同的困惑。

与此同时,一代又一代家长们也在困惑,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好好学习?

这样的困惑背后,并不是孩子们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而是驱动他们学习的动机/动力有问题。

常见的4种驱动孩子学习的方式,虽然管用,但最好别用

大多数成人是站在过来人的角度,才领悟学习的重要性,这个结论是从酸甜苦辣的人生经验里得出来的。

但是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眼界、阅历、经验太单薄了,远远不能理解“学习与人生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这件事上,家长着急,孩子不急,为了让孩子着急起来,家长常常会这样驱动孩子:

1、用恐惧驱动孩子

之前有位家长问我:孩子写作业总是磨磨唧唧,不专心,我已经用了很多办法,都没办法让他认真的,快速的写完,该怎么办?

我问他:你都用了什么办法呢?

他说:开始的时候会讲道理啊,教育啊,但是没用,然后我就假装鬼怪吓唬他,要是在规定时间内写不完作业,鬼怪就会来找他。

孩子害怕鬼怪爬到自己床底下,想要快点写完学业,但是由于太害怕了,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幻想鬼怪,反而更不能专心写作业了。

这就是用恐惧来驱动孩子,这招管用么?有时候确实管用,比如孩子玩得不回家,家长恐吓道:再不回家,人贩子就来把你抓走了。

孩子不睡觉,家长恐吓道:再不睡觉,大灰狼就来把你叼走了。

可是当孩子认知能力提高了以后,这类恐吓就显得很愚蠢了。

更隐蔽的影响在于,恐吓让孩子的大脑频繁处于“逃跑或战斗”的原始状态,高度紧张、过度焦虑。

而专注的、高效的学习是需要让大脑感到安全和放松才行。

孩子越恐惧,就越无法专注于学习,越无法专注,就越恐惧父母的恐吓。

2、用收回爱的方式驱动孩子

孩子最怕的是什么?是父母不再爱自己,不再信任自己,抛弃自己。

当我们发怒的时候,孩子会一边哭着一边张开双臂求抱抱,我们越是推开孩子,孩子越是来抱我们。

当我们用收回爱的方式,威胁孩子:你再不认真写作业,我就不爱你了,你今天就一个人睡客厅的时候,孩子会立刻坐端正,拿起笔,心惊胆战地写起来。

我不爱你了,我不喜欢你了,把你送到别人家去,我现在不想看见你。。。这些话用来管教孩子特别管用,收效甚快。

但也会带来严重的弊端:让孩子认为好好学习、认真写作业的目的是为了保住父母对自己的爱,为了避免自己被抛弃。

如果父母这段时间心情比较好,孩子就懒散下来,一旦父母开始发威,孩子又迅速调整状态认真对待。

孩子学习的动机完全偏离了轨道,成为讨好父母,缓冲父母情绪的工具。

“爱”是孩子的软肋,父母千万别把它变成伤害孩子学习动机的武器。

3、用道德感来驱动孩子

我们累死累活的上班挣钱,还不是为了给你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给你买书、报课、找辅导老师,尽量满足你的要求,结果呢?你却考这么点分数?你对得起我们的付出嘛?

这是很多父母挂在嘴边的话。

用学习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孩子无法承受的道德压力,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考上985、211,爬到金字塔顶端的孩子更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那些学习上确实差强人意的孩子,就是愧对父母吗?

当然不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生存本领,在生存的基础上,探寻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别把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之恩变成“功利和业绩”,就像那句话说得一样:若孩子是平凡之辈,那就承欢膝下。

4、用抽象的未来驱动孩子

你不好好学习,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挣不到钱。

这个学习的理由大概是最常见、最接地气的了,虽然学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和工作、收入挂钩,但是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小学生完全不能理解。

他们从出生就衣食无忧,更不明白何为工作,认知能力不足,不能从当前预判未来,他们只知道,学习占用了自己太多玩的时间,学习有很多束缚,要坐在那里很久,学不好要挨骂。

大一点的孩子会发现,刻苦学习不如网络直播来钱快,互联网时代给孩子的价值观带来巨大冲击,让原本就不知道为何要学习的孩子,看到了“即便不读书也能挣大钱”的各种捷径。

父母画给孩子的学业蓝图、人生未来就显得苍白无力。

当孩子们发现需要坚持做的事情(读书学习),与要达成的目标(我要如何度过一生)是脱节的,自然会质疑为什么要坚持做这件事情。

真正能够驱动孩子学习的动机

1、好奇心和兴趣点

深圳6岁的张赫亦突然爱上了各种虫子,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点,妈妈带着孩子跑了10多个省份。

四年多来,张赫亦一直保持着对虫子的热爱,认识了300多种昆虫,去很多小学演讲分享昆虫知识。

始于好奇心,忠于热情,在追逐昆虫的路途中,张赫亦在心中种下了一颗梦想种子:考昆虫专业,研究昆虫。

你看,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探索者,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孩子几乎不需要父母的引导,就能主动地蹲在那里,仔细观察地上爬来爬去的蚂蚁,问出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蚂蚁这么小?为什么蚂蚁要钻到洞里?蚂蚁吃什么?蚂蚁是哪来的?

好奇心激发了孩子对蚂蚁的求知欲望,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时机,拿出一本《法布尔昆虫记-蚂蚁》,孩子一定非常专注地投入到这本书的阅读中。

学习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变化发生在幼小衔接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学科知识要引入了,孩子需要被动式的吸收拼音、数学、认字、英语,而且这些知识完全没有长在孩子的好奇点上,孩子就会非常排斥。

但是我们会发现,如果打开学科知识的方式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了,比如,用玩具类启蒙数学加减法,孩子玩着玩着就学会了,用动画片、游戏启蒙英语,孩子看着看着就掌握了单词。

之前带儿子认字,我用的是《小象汉字》这套书,从图像到甲骨文再到汉字,像看图猜谜语一样的游戏,儿子一下就迷上了认字。

还有配套的卡片,我们玩起了找一找、对对碰的游戏,不知不觉间,儿子就掌握了一百多个字,并且对汉字的由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山”有三个竖条,为什么“雨”字中有四个小点。

这比看着汉字卡片,机械重复着念有趣多了。

将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点与学习这个途径挂钩,学习就会慢慢成为一件“以自我成长”为轴心展开的,有目标、有方向、有意义的事情。

2、成就感和价值感

《为什么孩子不喜欢上学》​一书中说:从认知学的角度看,孩子不喜欢上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能否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那一种愉悦感。

这种愉悦的感觉,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获得成就感,一旦孩子抓住了这种感觉,学习的内驱力就被激发出来了。

相反,如果学习任务带给孩子的是无力感和挫败感,孩子就会排斥、逃避这个任务,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不愿意面对自己“做不到、总失败、受打击”的局面。

一个朋友前段时间给我吐槽,说幼儿园老师给孩子们发了一本练习册,要求家长每天带着孩子在家做4页,作为幼小衔接的任务。

朋友孩子每天都做不完,每道题都不会,朋友给她掰开了揉碎了讲都讲不明白,后来孩子再也不愿意做作业了,但是老师第二天要检查作业,会批评不做作业的孩子。

孩子不愿意做,做了也不会,打一顿骂一顿哭半天,时间越拉越长,这才幼儿园大班就已经是鸡飞狗跳了,该怎么办呢?

后来我去朋友家玩,看了一下孩子的那本幼小衔接数学练习册,惊掉了下巴,题目的难度完全超出了大班小朋友的认知能力,看似每页只有两道大题,但是每道大题里有很多小题,每道小题又是需要2-3个步骤才能算出来的,这么一算,作业量实际上是翻倍的。

一个10以内加减法还没有搞清楚的孩子,直接要挑战应用题,这个困难如同一座大山,孩子怎么可能翻得过去。

每做一道题,就是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我什么都不会,我做不出来,我太沮丧了,孩子被这种负面的情绪紧紧的包围着,是不会喜欢上写作业这件事情的。

这个时候,降低作业的难度和强度,父母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孩子从基础做起,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再循序渐进的递增难度,只要孩子能做出一道题,她就会特别高兴,脸上挂起自豪的笑容,她就有动力挑战下一道题。

从表面来看,孩子需要做对每道题,做完每天的作业,从本质上来看,孩子需要夯实的是“我能行、我可以”的价值感和自豪感。

与错误的驱动方法比起来,兴趣点、好奇心、自豪感、价值感操作起来更加耗费精力和耐力,我们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应付不了当天的作业,但是就如同学习本身一样,是一件有长尾效应的事情,是值得坚持的。

标签:

读图

X 关闭

X 关闭